在
全自动移印机的生产过程中,可能会遇到多种技术难题,这些问题会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以下是一些常见技术难题及对应的解决措施:

一、印刷图案模糊或重影
可能原因
移印胶头磨损或变形:长期使用后胶头表面老化、刮伤,导致油墨转移不均匀。
钢板图案腐蚀深度不足:油墨储存量不够,转移时图案缺墨。
印刷压力不均匀:设备压力调节不当,或胶头、钢板安装位置偏移。
油墨黏度不合适:黏度过高导致油墨转移不顺畅,过低则易扩散。
解决措施
更换胶头:选择硬度合适(通常 20-60 度)的胶头,定期检查磨损情况,及时更换。
重新制作钢板:确保图案腐蚀深度符合要求(一般 15-30μm),必要时联系专业厂家加工。
校准压力:调整设备压力旋钮,或通过试印测试压力分布,确保胶头与钢板、承印物均匀接触。
调整油墨黏度:添加稀释剂或增稠剂,使用黏度计测量(参考范围:1000-3000cps),确保符合工艺要求。
二、油墨转移不良(缺墨、漏印)
可能原因
钢板网孔堵塞:油墨干燥过快、杂质残留或清洁不彻底导致网孔堵塞。
胶头与钢板接触不充分:行程设置错误,胶头未完全压入钢板凹槽。
承印物表面不平整或油污:表面缺陷导致油墨无法均匀附着。
刮刀压力或角度不当:刮刀未完全刮除钢板表面多余油墨,或压力过大损伤钢板。
解决措施
清洁钢板:用专用溶剂(如酒精、移印清洗剂)擦拭钢板,必要时用超声波清洗机去除堵塞物。
校准行程:调整移印头上下行程,确保胶头完全接触钢板图案,可通过试印标记行程位置。
预处理承印物:用酒精擦拭表面油污,或通过除尘、静电消除设备改善表面状态。
调整刮刀参数:刮刀角度建议 45°-60°,压力以刚好刮净油墨且不损伤钢板为宜,可通过试印微调。
三、套印不准(多色印刷时图案错位)
可能原因
机械定位误差:工作台、夹具松动,或传动部件(如导轨、丝杆)磨损。
承印物定位不固定:夹具设计不合理,或工件在印刷过程中移位。
胶头变形或偏移:胶头安装不牢固,或多色印刷时胶头压力不一致。
设备振动:高速运行时设备稳定性不足,导致定位偏差。
解决措施
检修机械部件:紧固工作台和夹具,更换磨损的导轨或丝杆,定期润滑传动系统。
优化定位装置:设计专用夹具,增加定位销或真空吸附装置,确保工件固定牢固。
校准胶头位置:多色印刷时,通过定位标记或视觉对位系统(如 CCD 相机)校准胶头位置,确保每色印刷位置一致。
减少设备振动:安装减震脚垫,检查电机和传动部件的平衡性,必要时调整设备安装位置。
四、油墨干燥不良或干燥过快
可能原因
干燥温度 / 时间设置不当:热风干燥温度过低或时间过短,导致油墨不干;温度过高则易使油墨结皮。
油墨类型与干燥条件不匹配:溶剂型油墨干燥速度受溶剂挥发速率影响,UV 油墨固化需匹配 UV 灯功率。
环境湿度影响:高湿度环境会延缓溶剂挥发,导致干燥变慢。
解决措施
调整干燥参数:溶剂型油墨建议干燥温度 50-70℃,时间 30-60 秒;UV 油墨需确保 UV 灯功率达标(如 80-120W/cm),照射时间充足。
更换油墨类型:根据生产速度和干燥条件选择快干或慢干型油墨,UV 油墨需匹配专用固化设备。
控制环境湿度:使用除湿机将湿度控制在 40%-60%,避免潮湿天气影响干燥效果。
五、设备运行故障(异响、停机)
可能原因
机械部件磨损或松动:齿轮、轴承缺油或磨损,导致运行卡滞;螺丝松动引起异响。
电气系统故障:传感器失灵、线路接触不良或电机驱动异常。
气压不足(气动部件):空压机压力不足,或气管漏气导致气缸动作异常。
解决措施
定期维护机械部件:按说明书要求对齿轮、轴承加注润滑油,紧固松动螺丝,更换磨损部件。
检修电气系统:用万用表检测传感器和线路,更换失灵的传感器(如光电开关、接近开关),修复或更换驱动板。
检查气压系统:确保空压机压力稳定(一般 0.6-0.8MPa),用肥皂水检测气管接头是否漏气,及时更换老化气管。
六、承印物损伤(刮花、变形)
可能原因
印刷压力过大:胶头或钢板对承印物压力过高,导致表面损伤。
夹具设计不合理:夹具边缘锋利或接触面积过小,挤压工件导致变形。
油墨溶剂腐蚀:油墨溶剂与承印物材质不兼容(如 PVC 材质接触强溶剂油墨)。
解决措施
降低印刷压力:通过调压阀或机械调节装置减小压力,以图案清晰且不损伤工件为标准。
优化夹具设计:使用软质材料(如硅胶、海绵)包裹夹具接触部位,增加接触面积以分散压力。
更换油墨类型:选择与承印物材质兼容的油墨(如 PVC 用专用油墨),或在印刷前进行材质兼容性测试。
七、自动化流程异常(送料、收料故障)
可能原因
送料机构卡顿:传送带打滑、物料堆积或定位传感器失灵。
收料不整齐:收料平台位置偏移,或工件尺寸误差导致堆叠混乱。
PLC 程序逻辑错误:自动化程序中动作时序设置不当,导致设备误动作。
解决措施
检修送料系统:调整传送带张紧度,清理堆积物料,校准光电传感器位置(确保检测距离准确)。
校准收料装置:调整收料平台高度和角度,增加限位挡板或自动整理机构,确保工件整齐堆叠。
优化控制程序:联系设备厂家或工程师检查 PLC 程序,修正动作时序(如送料、印刷、收料的时间间隔),必要时重新编程。
日常维护与预防措施
定期清洁设备:每天用软布擦拭钢板、胶头、刮刀及工作台,去除油墨残留和灰尘。
建立保养计划:每周检查传动部件润滑情况,每月校准压力和行程,每季度更换易损件(如胶头、刮刀)。
操作人员培训:确保员工熟悉设备操作流程和故障排查方法,记录常见问题及解决经验。
环境控制:保持车间温湿度稳定,避免粉尘和油污污染设备及工件。
通过以上措施,可以有效解决全自动移印机生产中的技术难题,提高设备稳定性和产品良率。若遇到复杂故障(如电气系统或 PLC 程序问题),建议联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检修。